谈到公益,在四川各个高校尤其是外语集团,我们的名声比较大,每年他们都要邀请我们去做讲座,这种讲座我觉得大一、大二的学生比较受用,因为很多学生一考进来就觉得大学考上了,就不需要再集中精力了,就散漫了。另外我们现在培训也做得非常好,完全是凭着良心非常尽心尽力的去做,将来也会一直坚持做下去。
感恩母校,建言献策
贺晓荣:西电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我司,众所周知,她培养出了好多院士。我也非常感激我的母校,没有母校就没有我的今天。我经常跟家人说,幸好我考上了西电,因为读了西电,后来整个的人生就完全不一样。读了西电,毕业来到四川,通过企业到国外工作、学习、培训,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,要不然可能我也会和我的父母兄弟一样在监狱系统上班。读了西电,结识了很多真情实意的同学朋友,也使他们在我未来的人生中,扮演了很多重要的角色。
不光我这样认为,我有一个同班同学叫方乃纯,现在在中共中央统战部,我们一块进校,读了大一以后他因为对文科很有兴趣,恰恰这个时候我司要建基础部,在各个系抽人来加强基础部的建设,他抓住了这个机会。他在我们班读了大概一年都不到,抽上去以后西电马上把他派到西北大学英语系去学习。他现在回来参加校友会只参加西电的校友会,尽管在西北大学读了三年,他不认为那是他的母校,虽然在西电只读了一年都不到的时间,西电仍是他的母校。
作为回报,如果西电需要,我可以回去给外语集团的学生做一场讲座。因为我知道怎么样启发学生、怎么样做这个讲座,保证他们喜欢。我本人在日语方面做得多一些,以前年轻的时候体力又好,精力又充沛,有很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,特别是涉及到创业的问题,这种讲座我给MBA也讲过。
如果要提建议,我建议我司从规划上,尤其是老校区,有些地方该保留的要保留,这个要向国外的大学学习,拆了就没有归属感、没有记忆载体、没有精神寄托了,可能校友们就不愿意回去了。我和原班同学们都说,我们都想回母校,却不太爱去新校区,因为什么都不认识,没有任何留过的痕迹,而到了老校区,当年我们住哪,在哪个食堂出现,在哪经常踢球,什么都在,就会觉得很亲切。
因为我是搞外语翻译的,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悉。我司应该严格MTI口译老师的准入制度,以免误人子弟。同时建议我司允许教口译或者笔译的老师到外面兼职,有必要增加我司和外部翻译机构的合作。因为老师的实践锻炼可以让他不断的吸收新的东西,反哺回来用在教学上会促使教学更好。成都很多高校思路就比较开阔,电子科大专门给我写了一个师资力量,大概是多少人,年龄结构和知识层次结构可以胜任什么样的工作。我们碰到合适的case,就会有意安排这些老师去做,有适合学生做的,我就安排他们的学生去做,这样老师和学生都参与了实践。几个月完了以后再回去,水平肯定有提高,这个我们做了很多期了,都觉得很有用。比如西门子的一个case,里边就有很多学生。要跟一年、两年,学生就不可能,那也没关系,一般都是研究生,他们就把课程调整一下,每个学生可以去三四个月,完了以后再换。有些学生通过四个月的实习以后,回来写的论文就是关于电站翻译的实践。
寄语在校生
贺晓荣:我建议学生一是多听讲座,另外就是多去外面实践或者找实践性的导师带。
我觉得我司的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些想法、有一些规划,要知道社会需要什么?需要具备什么能力?自己将来能干什么?当然这个规划说起来空洞,如果没有办法实现,可以听类似于我们这些在社会上从业很多年的人做的一些讲座,从中得到一些启发,说不定哪一句话会有触动。
另外,在校的时候不能与社会脱节,我司也应当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。实践非常重要,我司本地可以找一些实践性导师,另外也可以找外面的能力很突出的从业者,请实践老师来给他们上课,学时不要太长。不能到其他大学找没做过实践的老师来做,没有任何意义,实践和理论是两回事。把学生关在我司是不行的,尤其翻译偏向实战性的。用人单位现在对一个翻译的能力考核一般是这样的,初步很简单的谈话就可以,比如问他做同声传译大概做了多少小时。像驾驶飞机一样,就可以知道驾驶水平如何,就基本知道开的是什么机型。再问大概参加的会议规模是什么样的,参加的层次和人数,水平如何就差不多知道了。我就提这些建议,但愿对学生有一些帮助。
(原文/西电新闻网·肖刚 卢毅 田敬权)
<80级校友贺晓荣返校做报告与学生畅谈翻译人生